略读《史记》(四十五)老子、庄子、韩非子
515100
2017-04-10

3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约前571-约前471)

河南人,姓李,名耳,字聃【dan】,在周朝做过图书管理员。主张清静自然,无为而治。




老子



孔子曾向老子学礼。老子说,

你说的那个礼啊,只剩下点言论,倡导它的人骨头都烂了。再说君子运气来了就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去流浪。聪明的商人会装穷,高尚的君子会谦虚。不要志得意满,也不要一副做作的表情,放弃你那不切实际的志向吧。

孔子回去后,对弟子们说,

鸟,我知道它在天上飞,所以可以用箭射;鱼,我知道它在水里游,所以可以用线钓;兽,我知道它在地上跑,所以可以用网捕;但是这龙啊,我是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乘风上天,驾云而走。老子啊,大概就是龙吧。

周朝衰弱,老子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守卫求他写本书,于是老子留下《道德经》,上下两篇,共5000字。然后离去,再没人知道知道他的下落。

据说老子活了200岁,又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无论如何,老子至少是一位隐士。



庄子(约前369-约前286)

名周,当过小吏。和梁惠王和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学识渊博,思想源于老子学说。撰写10万余字,大多是寓言故事,多驳斥儒家和墨家学派。




庄子



楚威王曾想聘请他,庄子对使者说,你见过用来祭祀的牛吗?平时吃得好,住得好,但是要作祭品时,它即使想做头孤独的猪都不行咯,你快走吧,让我做头快乐的猪吧。



申不害(前385-前337)




申不害



河南人,做过郑国的小官,后来研究刑名法术。韩昭侯让他做了国相,他对内修明政教,对外应付诸侯,执政15年,国家安定强盛,没人敢侵犯。

申不害的学说源于黄帝和老子,留下著作《申子》。



韩非(约前280-前233)

韩国的公子,喜好刑名法术。韩非口吃,但擅长写文章,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李斯自认为不如韩非。




韩非子



韩非多次规劝韩王,但从未被重用。韩非认为

“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

国家太平,用徒有虚名的人就行;但国家危急,就该用军士。

韩非悲叹朝廷小人当道,于是写了《孤愤》、《五蠹(du)》、《内外储》、《说林》、《说难》等10余万字的著作。

韩非很明白游说之难,结果自己还是因为游说死在秦国。

《说难》里写,

游说的难点在于了解对方的心理,然后迎合。

对方求名,你说利,他就会认为你道德低下而看不起你;对方求利,你说名,他就会觉得你不切实际。

对方实际求利假装求名,你说名,他表面上认可你实际上疏远你;你说利,他表面上不理你,私下里就会亲近你。

对方有过失,你说好听的却推导出他错的厉害,那你就危险了。

对方对你还不够信任,你却掏心窝子,采纳成功了,对方会忘了你的功劳;失败了,就再也不信任你。

对方想独占功劳,你去掺和,就有危险;对方公开做一件事,心理别有打算,你去掺和,还是危险。对方坚决不愿做的事,你去劝,更加危险。

和对方议论在任大臣,就会怀疑你挑拨关系;议论地位低下的人,就会怀疑你卖弄权势。

议论他喜欢的,就会怀疑你利用他;议论他所讨厌的,就会怀疑你试探他。

你说的简单,就会认为你没才;你说的太过漂亮,就会认为你夸夸其谈。

你顺应他的主张,就会认为你胆小;你深谋远虑,就认为你傲慢。

游说关键在于,美化对方想要的,掩盖他讨厌的。

他认为高明的计策,就不要拿以往的过失让他难堪;他以为勇敢的决断,就不要拿自己的意愿去激怒他;他夸耀自己强大,就不要说他为难的事。

等到对方不再排斥你,才可以开始施展口才和智慧。时间长了,感情深了,有议论也不会被问罪了,才能帮他建功立业,直接指出是非,就算是游说成功了。

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墙塌了,儿子说,不修好会遭小偷的。他邻居也同样提醒他。这晚果然遭遇小偷,他因此觉得儿子聪明,却怀疑起邻居来了。(智子疑邻)

郑武公想打胡国,反而把女儿嫁到胡国,问大臣们,我想打仗,可以打谁?有人说打胡国。郑武公就把他宰了。并说,胡国是我兄弟之国,你什么居心?胡国国君听说后,对郑国不再防备。郑国趁机偷袭。

弥子瑕在卫国受宠,因为母亲生病,心急偷了君主的车连夜探望母亲。卫君知道后说,多孝顺的人啊,为了母亲宁愿犯罪。

弥子瑕把咬了一口的桃子给卫君,卫君说,真爱我啊,自己不吃却想着我。

弥子瑕年老色衰后得罪卫君,卫君骂道,这家伙偷过我的车,把吃过的烂桃子给我。

弥子瑕之前被认为是孝顺,后来却被治罪,关键就在于君主的爱憎态度啊。所以说客一定要弄清楚君主的爱憎态度,再去游说啊。



韩非出使秦国,秦王很想重用他。李斯跑去劝说,韩非是韩国人,一定偏袒韩国。用,则不可信;放,则成祸根,不如杀了。秦王同意,李斯赶紧逼死了韩非。秦王后来后悔了,却已经来不及了。


进入圈子
|相关推荐
|讨论区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