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随笔
V3
东篱 +关注
我心安处即是家
#我与好书共读相遇1周年#
今夜,轻轻合上《目送》。实在不敢轻言“评”字,对这本书,我觉得封底印着的几句话已经极为妥帖——“《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那么,且尝试着,努力去表达阅读中那“百感交集”的体验吧。不得不遗憾地承认,《目送》是我完整地读完的第一本龙应台的书。其实很早便听过龙应台的名声,却始终没有认真读过,原因很是幼稚——首次听说龙应台的时候,恰巧也听说了她的官职为“文化部长”——心底里始终存留着的那一点点抗拒政治人物笔下文字的偏见,竟导致我对她的作品始终“视而不见”。所以,当打开这本书读第一篇同名散文的时候,当看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样的文字的时候,发自心底的,为自己无知的偏见懊恼,为“相见恨晚”而悔恨。整本书分为“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满山遍野茶树开花”三大部分。前面两个部分从一点一滴的身边事,娓娓诉说着彻悟与通透,尽管,这些文字的背后饱含着深深的忧伤以及满满的无力感,但都是缓缓而来、淡淡而言,并不歇斯底里或者剑拔弩张。即便是如《四千三百年》和《莲花》这样的篇章,写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最惨痛的灾难,笔触也依然保持着清醒与冷静,顶多只是诸如“有时候,时代太残酷了,你闭上眼,不忍注视”的感慨。这样的龙应台,显然与我所听说过的《野火集》里的龙应台是截然不同的——虽还未读《野火集》,但单从名字给我的感觉是,《野火集》时的龙应台,如少年豪侠行走江湖,每见不平,必拔剑决然而起;而《目送》时的龙应台,宛如《神雕侠侣》里的一灯大师,从叱咤风云的“南帝”转身成为大彻大悟的“南僧”,什么都看得透透的,却又,什么也都不再执迷。这两个部分里的龙应台,是孤独的、是寂寞的,“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寂寞》)。显然,她的寂寞,是后一种,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般的寂寞。她也深深地明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山路》),这样的龙应台,不正如那顿悟的禅师,拈花、一笑,如是而已。带着前两个部分的感觉读到第三个部分时候,会有种突然坠落至谷底深渊般的刺痛,痛得不忍卒读却又忍不住不停地往后面翻去。这个部分里,文章是最少的,只有十五篇,但情感分量却是最重的,十五篇文章都在写“父亲的逝”,每个动作、每句言词、每种神情、每番幻想,都写得人撕心裂肺地疼,宛若《离歌》反复回旋的最强音——“想留不能留,才最寂寞;没说完温柔,只剩离歌,心碎前一秒,用力的相拥着沉默,用心跳送你,辛酸离歌,看不见永久,听见离歌……”。——原来,寂寞,可以淡到说不出话来,亦可以,痛到说不出话来。
2
0
 
目送/人生三书
作者:龙应台
简介:21世纪的《背影》 + 感人至深的“生死笔记”+ 龙应台亲手摄影 + 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
马上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