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没有感官的体验,我们心中将一无所有!
2017-10-11 20:00:00
今日领读要点:世间所存在的只有那些我们感受到的事情。
若没有感官的体验,我们心中将一无所有!
16:03

我们始终相信阅读的力量!


6.gif


亲爱的好书共读栏目书友们。很高兴遇见你。

昨天我们了解了文艺复兴时期,各种有关自然与科学、上帝与人等问题的思潮汹涌起伏,新旧杂陈。现代的哲学之父笛卡尔,创立了一整套哲学体系。

下面开始今天的共读:洛克、休谟、柏克莱是谁?

本次推荐阅读时间为20分钟左右,覆盖原书的第253页到第284页。

 





经验主义

 

六月十四日,她放学回家时,汉密士已经在花园里跑来跑去了。苏菲向它飞奔过去,它也快活地迎向她。她用双手抱着它,仿佛它可以解开她所有的谜题。


这天,苏菲又留了一张纸条给妈妈,但这一次她同时写下了艾伯特的地址。


艾伯特让苏菲进门。这次他又穿了不同的衣裳,与上次的差别不是很大,但今天他身上几乎没有任何穗带、蝴蝶结或花边。


艾伯特舒适地坐在沙发上,然后说道:


“类似这样的理性主义思想是十七世纪哲学的特征,这种思想早在中世纪时就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柏拉图与苏格拉底也有这种倾向。但在十八世纪时,理性主义思想受到的批判日益严格。当时有些哲学家认为,如果不是通过感官的体验,我们的心中将一无所有,这种观点被称为‘经验主义’。”


“你今天就是要谈那些主张经验主义的哲学家吗?”


“是的。最重要的经验主义哲学家是洛克、柏克莱与休谟,都是英国人。十七世纪主要的理性主义哲学当中,笛卡尔是法国人,斯宾诺莎是荷兰人,莱布尼茨则是德国人。所以我们通常区分为‘英国的经验主义’与‘欧陆的理性主义’。”


“那些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家认为,仔细检视人类所有的观念,以确定它们是否根据实际的经验而来,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过,我们还是一次谈一位哲学家好了。”


“好,那就开始吧。”


“第一位是英国哲学家洛克。他生于一六三二年~一七○四年间,主要的作品是《论人之理解力》,出版于一六九○年。他在书中试图澄清两个问题:第一,我们的概念从何而来?第二,我们是否可以信赖感官的经验?”


“洛克强调,我们唯一能感知的事物是那些‘单一感觉’。例如,当我吃一个苹果时,我并不能一次感知整个苹果的模样与滋味。事实上,我所接到的是一连串的单一感觉,诸如它是绿色的、闻起来很新鲜、尝起来脆又多汁等。一直要等到我吃了许多口之后,我才能说:我正在吃‘苹果’。洛克的意思是,我们自己形成了一个有关‘苹果’的‘复合概念’。当我们还是婴儿,初次尝到苹果时,我们并没有这种复合概念。我们只是看到一个绿色的东西,尝起来新鲜多汁,好吃……还有点酸。我们就这样一点一滴地将许多类似的感觉放在一起,形成‘苹果’‘梨子’或‘橘子’这些概念。但根本上,使我们得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有材料都来自感官。那些无法回溯到一种单一感觉的知识便是虚假的知识,我们不应该接受。”


“洛克将感官的性质分为‘主要’与‘次要’两种。在这方面他承认受到笛卡尔等大哲学家的影响。所谓的‘主要性质’指的是扩延世界的特质,如重量、运动和数量等。我们在谈这类特质时,我们可以确定我们的感官已经将它们加以客观地再现。但事物还有其他特质,如酸或甜、绿或红、热或冷等。洛克称它们为‘次要性质’。类似颜色、气息、味道、声音等感觉并不能真正反映事物本身的固有性质,而只是反映外在实体在我们的感官上所产生的作用。”

 

 

休  谟

 

艾伯特坐在那儿,低头注视着茶几。最后他转过身来,看着窗外。


“云层愈来愈厚了。”苏菲说。


“嗯,天气很闷热。”


“你现在要谈柏克莱了吗?”


“他是三位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中的第二位,但在许多方面他可说是自成一个格局。因此我们还是先谈休谟好了。休谟生于一七一一年~一七七六年间。他是经验主义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一位,也是启发大哲学家康德,使康德开始走上哲学研究道路的人。”


“身为一个经验主义者,休谟期许自己要整理前人所提出的一些混淆不清的思想与观念,包括中世纪到十七世纪这段期间,理性主义哲学家留传下来的许多言论和著作。休谟建议,人应回到对世界有自发性感觉的状态。他说,没有一个哲学家‘能够带我们体验日常生活,而事实上哲学家们提示的那些行为准则都是我们对日常生活加以省思后,便可以领悟出来的’。”


“到目前为止他说得都不错。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在休谟那个时代,人们普遍相信有天使。他们的模样像人,身上长着翅膀。你见过这样的东西吗?”


“没有。”


“可是你总见过人吧?”


“什么傻问题嘛!”


“你也见过翅膀吗?”


“当然,但不是长在人的身上。”


“所以,据休谟的说法,‘天使’是一个复合的概念,由两个不同的经验组成。这两个经验虽然事实上无关,但仍然在人的想象中结合在一起。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不实的观念,应该立即受到驳斥。同样的,我们也必须以这种方式厘清自身所有的思想观念和整理自己的藏书。他说,如果我们手里有一本书……我们应该问:‘书里是否包含任何与数量和数目有关的抽象思考?’如果答案是‘没有’,那么我们应该再问:‘书里是否包含任何与事实和存在有关的经验性思考?’如果答案还是‘没有’,那么我们还是将它付之一炬吧,因为这样的书内容纯粹是诡辩和幻象。”


“好激烈呀!”


“但世界仍然会存在,而且感觉更清新,轮廓也更分明。休谟希望人们回到孩提时代对世界的印象。你刚才不是说许多哲学家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还说你对真实的世界比较有兴趣吗?”

 

 

不可知论者

 

“根据休谟的看法,奇迹是违反自然法则的。但是我们不能宣称自己已经体验过自然法则,因为这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放开一块石头时,会体验到石头掉在地上的事实。但如果石头不掉在地上,那也是我们的体验之一。”


“要是我的话,我就会说这是一个奇迹,或是超自然现象。”


“这么说你相信有两种自然——一种是‘自然的’自然,一种是‘超自然’的自然。那你不是又回到理性主义的空谈了吗?”


“也许吧。但我还是认为我每次把石头放开时,它一定会掉到地上。”


“为什么?”


“这还用问吗?”


“不是这样,苏菲。哲学家问问题是绝对没有错的。从这个问题出发,我们也许会谈到休谟哲学的要点。请你告诉我你为什么会这么肯定石头每次都会掉下来?”


“我看过太多次了,所以我才百分之百肯定。”


“休谟会说你只是有许多次石头掉在地上的经验而已,但你从来没有体验过它一定会掉。通常我们会说石头之所以掉到地上是受到重力定律的影响,但我们从未体验到这种定律。我们只是有过东西掉下来的经验而已。”


“那不是一样吗?”


“不完全一样。你说你相信石头会掉在地上的原因是你见过它发生很多次,这正是休谟的重点所在。事情发生一次又一次之后,你会变得非常习惯,以至于每次你放开石头时,总会期待发生同样的事,所以才会形成我们所谓的‘自然界不变的法则’。”


“那么他的意思是说石头可能不会掉下来吗?”


“他也许和你一样相信石头每次都会掉下来,但他指出他还没有体验到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

 


柏 克 莱

 

艾伯特走到面向市区的那一扇窗户旁。苏菲也过去站在他身边。


当他们站在那儿看着外面那些古老的房子时,突然有一架小飞机飞到那些屋顶的上方,机尾挂了一块长布条。苏菲猜想那大概是某项产品、某种活动或某场摇滚音乐会的广告。但是当它飞近,机身转向时,她看到上面写的是:


“席德,生日快乐!”


“不请自来。”艾伯特只说了一句。


过了一会儿,他说:“我们得谈谈柏克莱。”


此时苏菲已经坐回原位。她发现自己开始咬起指甲来。


“柏克莱是爱尔兰的一位天主教的主教,生于一六八五年~一七五三年间。”艾伯特开始说,然后便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


“你刚才说到柏克莱是爱尔兰的一位主教……”苏菲提醒他。


“他也是一个哲学家……”“他觉得当时的哲学与科学潮流可能会对基督徒的生活方式有不利的影响。他认为他那个时代无所不在的唯物主义,将会腐蚀基督徒对于上帝这位创造者与大自然保护者的信心。”


“是吗?”


“然而他也是经验主义哲学家中理论最一贯的一位。”


“他也认为我们对世界的知识只能经由感官的认知而获得吗?”


“不只是这样。柏克莱宣称世间的事物的确是像我们所感知的那样。但它们并非‘事物’。”


“请你解释一下好吗?”


“你还记得洛克说我们无法陈述事物的‘次要性质’吗?例如,我们不能说一个苹果是绿的或酸的。我们只能说我们感觉到它是绿的或酸的。但洛克同时也说像密度、比重和重量等‘主要性质’确实是我们周遭的外在真实世界的特性。而外在的真实世界具有物质的实体。”


“我记得。而且我也认为洛克区分事物的方式是很重要的。”


“是的,苏菲,但事实上并不止于此。”


“说下去。”


“洛克和笛卡尔、斯宾诺莎一样,认为物质世界是真实的。”


“然后呢?”


“但柏克莱却对这点提出了疑问。他利用经验主义的逻辑提出这个疑问。他说,世间所存在的只有那些我们感受到的事情。但我们并未感受到‘物质’或‘质料’。我们无法察知我们所感受到的事物是否确实存在。他认为,如果我们认定自己所感知到的事物之下有‘实体’存在,我们就是妄下结论,因为我们绝对没有任何经验可以支持这样的说法。”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

小伙伴们记得签到打卡

坚持阅读,遇见更好的自己




插播一则小书公告:

由于随笔功能升级,书友们的随笔需要通过小书的审核后才会被展示出来哦。

(小书当然会本着择优的原则筛选哒)


好书共读-进阶.jpg
06

今天你读书了吗?

今天阅读后你收获了什么?

又想要有怎样的进步?

建议将自己的阅读心得分享至下方【随笔区】

想要提高看书效率?

加入我们,成为好书共读进阶成员。

每周分享一份思考后写下的200字读书笔记

坚持必有进步,期待遇见更好的你。


The more you read, the more chance


mmexport1497167650476.jpg


 “所爱隔山海,山海亦可平” 


本期主播:何其多 


一个探寻爱与真理的少女,一个贯彻爱与真实的人民教师。 

个人微博:@-何其多 

个人微信:PoppyAlicorn 


33
苏菲的世界
作者:(挪)乔斯坦·贾德|译者:萧宝森
show pop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