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理由?
2017-08-05 20:00:00
今日领读要点:接受还是拒绝一个立场,感情上的依恋绝不应该成为最重要的基础。
什么是理由?
17:43

4.gif


亲爱的好书共读栏目书友们,很高兴遇见你。

只有问一问别人为什么持有这样的观点,并得到一个明确的答复,才能公正地判断为什么应该同意它。

下面开始今天的共读:什么是理由?

本次推荐阅读时间为20分钟左右,覆盖原书的第42页到第58页。

 

什么是理由?


只有当你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时你才能判定一个结论的价值。


我们人类总是好奇为什么有人要做出这样的决策,为什么有人会持有这样的观点,而理由则为满足人们这样的好奇心提供了答案。请思考以下几个陈述:


(1)政府只应该保护精选出来的一批濒危物种使其不至于灭绝。

(2)遭蜈蚣蜇伤比被很多种蛇咬伤都更危险。

(3)学校应该有权搜查学生抽屉看有没有毒品和武器。


上述三个断言都缺少了什么东西。我们既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但是以它们现在的形式,我们既不能说它经不起推敲,也不能说它经得起考验。这些断言都没有包含解释说明或逻辑依据来论证为什么我们应该同意它。因此,如果我们听到有人提出上述任何一个主张,我们都只有干瞪眼,急切想知道其所以然。


以上陈述所缺的部分正是支撑其论断的一个或多个理由。所谓理由,就是指用来支撑或证明结论的看法、证据、隐喻、类比和其他陈述。这些陈述是构建结论可信度的基础。在第2章里我们已经介绍了怎样找到论证大厦的两大柱石—论题和结论的必要方法,本章则主要介绍找到论证大厦的第三块柱石—理由的各种技巧。


当一位作家有个结论希望你接受的时候,他不但要提供各种理由来说服你他的结论是正确的,而且要证明为什么他的结论是正确的。


一个人有没有头脑,主要的标志就要看他能否提供充足的证据来支撑他的看法,尤其当这些看法存在争议没有定论时更是这样。举例来说,如果有人声称中国不久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的头号霸主,这样的声言理应遭到以下挑战:“请问你何出此言?”这个人的理由可能充分也可能不充分,但只有你提出以上问题并找出他的理由之后你才知道分晓。如果他的答案是:“因为我就是这样认为的。”那么你一定对这样的论证极不满意,因为这个人的理由不过是结论的翻版而已。但是,如果答案是关于两国预计的军事支出和教育支出的证据,你在客观评价这一结论的时候就要认真考虑这些证据。请记住:只有当你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时你才能判定一个结论的价值。


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是批判性思维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只有我们问一问为什么别人持有这样的观点并且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我们才能公正评价这一观点。关注结论形成的理由就要求我们虚怀若谷,容忍那些可能和我们不一致的观点。如果我们只对结论进行评价,而对其推理过程不闻不问,我们就会坚持自己在论辩或文章中所持的结论,对那些和我们观点相一致的结论立刻青睐有加。而如果我们想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观点,我们就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好奇心,即使我们目前还不能认同某人的观点,我们也要对他的理由细细加以琢磨。

 

理由和结论相结合,就构成我们在第3篇内容中所定义的“论证”。


image.png

 

有时候,一个论证只包含单个理由和结论;但是常见的情况是,很多理由用于支撑某个结论。所以当我们谈到某人的论证时,我们可能在谈论单个理由和相关的结论,或者是一整套理由和它们将要证明的结论。


 小贴士 

所谓理由,即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某个结论的解释说明或逻辑依据。



我们为什么相信这个观点?


找到理由的第一步就是采取质疑的态度去接触每个论证,而你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你已经找出了结论,现在你想知道为什么这个结论有道理。如果一个陈述回答不了下面这个问题“为什么作者或演说者相信它”,那么这个陈述就不属于理由。要想成为理由,一个陈述必须要被演说者用做结论的支撑或根据。


让我们将这种质疑的态度应用到下面这篇文章中。首先我们必须要找出结论,然后我们要适当地问一句“为什么”。请记住找出结论的那些指南。


①该不该要求飞行员随身携带辣椒喷雾器?

②飞行员们在调查中谈到了他们的观点。

③很多人表示他们从来不知道乘客会做些什么,他们认为辣椒喷雾器有助于确保乘客的人身安全。

④有57%的飞行员认为辣椒喷雾器将增加飞行安全。

⑤因此,航空公司应该要求他们的飞行员随身携带辣椒喷雾器。


紧跟“因此”后面的句子回答了第①句陈述所提出的问题。因此,结论是第⑤句陈述:航空公司应该要求他们的飞行员随身携带辣椒喷雾器。请给这一结论做上记号。


 小贴士 

一个论证由一个结论以及支撑这一结论的各种理由组成。


然后我们问一问这个问题:为什么作者或演说者相信这一结论?回答这个问题的那些陈述就是理由。在以上这个例子中,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调查得来的证据作为理由。第③句和第④句陈述共同提供了证据,也就是说,它们一起为结论提供了依据,因此成为支撑结论的理由。我们可以这样复述上述理由:大多数接受调查的飞行员都相信辣椒喷雾器有助于提高乘客的人身安全。


现在,请试着找出下面这篇文章中的理由。同上面的步骤一样,我们还是要先找出结论,做上标记,然后问一下“为什么”。


①不应该允许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筛查。

②人们无权捉弄上帝,终止一个即将来到人世的生命,只因为他的性别不尽如人意或可能存在某种生理缺陷。

③我有两个罹患自闭症的孩子,他们都活得很快乐。

④我们不能说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会因为出生缺陷而发生重大改变。


第一句当中的指示词“应该”显示出文章的结论:作者反对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筛查。作者为什么相信这一点呢?他给出的主要理由是“人们无权捉弄上帝,依据一套按照自己喜好制定的标准来决定终止一个即将到来的生命”。第③句和第④句一起提供了另一条理由来支撑作者的看法:作者本人拥有自闭症子女的正面经历显示,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并不因出生缺陷而发生重大改变。


在你确定一个人的推理结构时,你应该把每一个好像被作者拿来支撑其结论的观点都当成理由,即使你根本不相信它实际上能为其结论提供多大的支撑。在批判性思考的这个阶段,你一直在努力寻找论证之所在。因为你想对做出这一论证的人尽量公平,你就需要利用施惠原则,首先假设这个论证是最无懈可击的,理由很充分,然后再着手进行评价。如果作者或演说者相信他正在摆事实讲道理为自己的结论提供支撑,那么我们至少应该先考虑一下他的分析推理过程。后面还有大把时间来细细评价这一推理过程呢。

 

找到理由的方法——提示词


如同寻找结论的情形一样,有些特定的词常常显示出紧随其后的往往就是理由。请记住:推理论证的基本结构是“甲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乙”。这样,“因为”这个词,以及与之意义相同或功能相近的词,经常提示我们理由会紧随其后出现。以下是表示理由的一些提示词:


由于

因为这个原因

因为这个事实

鉴于

由以下材料支撑

因为证据是

研究显示

第一,第二,第三

 

理由是模具,结论据此成型


下面这个例子提供的就是描述性论证,请试着找出作者的理由。


美国非法移民的人数正在急剧下降。研究显示2008~2009年非法移民的人数下降了将近100万。


第一句陈述就是结论,你应该已经认出来了。这是一个有关非法移民下降人数的描述性陈述。作者在接下来的部分摆出了证据,也就是他得出结论的理由。请记住:结论本身并不是证据,它是一个由证据或其他看法支撑起来的看法。


在规定性论证中,理由常常不是一般性的规定性陈述就是描述性的看法或原则。下面这个例子就展示了在规定性论证中应该采用哪些类型的陈述来支撑其结论:


①今天的社会有各种各样施加给媒体的控制,比如说电视节目分级制。

②这些分级制有没有考虑过让大家自己来理性选择看什么和不看什么节目?

③这些分级制是不是怂恿了某些人去观看某个节目,即使他们明知道自己不应该去看?

④有多少父母事实上根据分级制来限制他们的子女观看某个节目?

⑤电视分级制往往并没有有效阻止孩子们观看社会上认为他们年纪还小不宜观看的节目。

⑥电视分级制只是不可强制执行的指导意见。

⑦如果有人信奉为未成年人建立的这套媒体节目审查制度,那就应该使用诸如频道锁码功能这样的条款来达到目的,而不是简单地在电视屏幕上标出一个分级限制符号。

 

下面我们来做做思维体操:

 

首先浏览一下文章,找出结论并做标记。然后问一下“为什么”,再找出理由。利用指示词来获得帮助。结论和理由要分开。尽量用自己的话复述理由,用自己的话复述有助于阐明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公共游泳池有可能成为威胁健康的公害。很多公共游泳池并不能严格遵守卫生法,因此为水生细菌的感染提供了空间。研究表明60%的公共泳池都不能保证水里的氯含量达到正常水平,任由游泳者感染疾病。很多游泳者在使用公共泳池以后就开始患病。


提示

论题:公共泳池是不是一个健康的隐患?

结论:是的,确实如此。

理由:很多公共游泳池都不能遵守卫生法。

(支撑理由)

(1)60%公共游泳池的水不能维持正常的含氯水平。

(2)很多人使用公共游泳池以后生病了。

 

请回想一下,我们是在寻找结论的支撑系统。我们要问自己:为什么作者宣称公共游泳池存在健康隐患?这一描述性的结论有两个理由来证明:一个调查结论和一个很多人使用游泳池之后开始生病的断言。引出支撑理由的提示词是“研究显示”。

 

好书共读-进阶.jpg
04

今天你读书了吗?

今天阅读后你收获了什么?

又想要有怎样的进步?

建议将自己的阅读心得分享至下方【随笔区】

想要提高看书效率?

加入我们,成为好书共读进阶成员。

每周分享一份思考后写下的200字读书笔记

坚持必有进步,期待遇见更好的你。


The more you read, the more chance


本期主播:蓝色百合


TIM图片20170803152448.jpg


培养有情怀的人,让知识拥有生命的温度!


个人简介:躬耕教育园地29载的特级教师

个人微信:lily

41
学会提问(原书第10版)
作者:(美)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译者:吴礼敬
热门随笔
show pop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