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替代原因?
2017-08-09 20:00:00
今日领读要点:要想弄清楚一件事,就必须弄清楚引起这件事的原因。只有我们从一开始就理解了某件事的前因后果,我们才能选择一个明智的办法来避免某个问题的发生,或者促使某个特别正面的结果的出现。
有没有替代原因?
13:18

8.gif


亲爱的好书共读栏目书友们,很高兴遇见你。

人类都有这种强烈的倾向,愿意相信如果两件事紧随前后发生,那么第一件事肯定导致了第二件事情。比如你可能在写一篇极出色的论文的同时戴了某一顶帽子,所以现在你一逢到写论文就坚持非要戴同一顶帽子不可。

下面开始今天的共读:有没有替代原因?

本次推荐阅读时间为20分钟左右,覆盖原书的第187页到第223页。

 

有没有替代原因?


本期内容我们先从一个故事开始:


一个爱问为什么的孩子注意到太阳早上出现在天空,到夜里就不见了。不知道太阳夜里到底哪儿去了,孩子想方设法地要凑近看看太阳落山。可是,不管怎么努力,他还是不知道太阳到底去哪儿了。后来,孩子又注意到他的保姆也是早上出现在家里,到夜里就不见了。有一天,他好奇地问保姆她晚上去哪儿了。保姆回答说:“我回家去了。”孩子将保姆的来去和日夜的循环一联系,得出结论,保姆的离去导致太阳也一起回家了。


这个故事清楚地表明了使用证据过程中一个常见的问题:要想弄清楚一件事,就必须弄清楚引起这件事的原因。只有我们从一开始就理解了某件事的前因后果,我们才能选择一个明智的办法来避免某个问题的发生,或者促使某个特别正面的结果的出现。比如,我们想知道是什么引起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或者,为什么过去的十年里肥胖的比例会有如此显著的上升。


这个故事同时还显示出在使用证据证明一件事引起另一件事发生的过程里常见的一个难题—替代原因(rival causes)的问题。那个虚构的小男孩对他的观察倒给出了问题的一个解释:“太阳晚上下山是因为我的保姆回家了。”我们希望你能明白另一个对太阳为什么下山的非常可靠的解释。


尽管替代原因很少会像我们的故事里所表现的那样明显,但你还是经常会遇到专家提出一个假说来解释某件事或某个研究发现,而同时还有其他言之成理的假说同样也能解释它们。通常情况下,这些专家不会透露出替代原因给你,因为他们不想让你贬低他们那些断言的确凿无疑性;这样你就得自己去发掘。这样做特别有助于你去判断“证据的效力怎么样”。对于一些事件,存在各种各样言之成理的替代原因,这就削弱了我们对作者提供的原始原因的信心。


 

小贴士:

所谓替代原因是指一个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释,可以说明为什么特定的结果会发生。

 


有果必有因


当你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作者或演说者使用证据来证实关于某件事的起因的一个断言的时候,你就需要去寻找一些替代原因。“起因”这个词的意思是“引起,使……发生,或影响”。持论者可以用很多种不同的方式为你指明因果的思维。下面我们仅列出一些供你参考。


因果关系的指示词


" 导致……

" 影响了……

" 与……有关

" 阻止了……  " 增加了……的可能

" 决定了……

" 与……有联系

" 有……的效果

 

这些对因果思维的暗示应该能帮助你认出持论者什么时候在做一个因果断言。一旦你注意到这样的断言,一定要警惕存在替代原因的可能性。

 

案例分析——科学研究


最近一项研究显示母乳喂养对妈妈和宝宝都有好处。研究发现一生当中哺乳期超过一年的女性绝经以后患心脏病或中风的危险要比从没有哺乳过的女性减少大约10%,她们患糖尿病、高血压、胆固醇偏高等的风险也大大降低。这项研究发表在五月号的《美国妇产科》(Obstetrics & Gynecology)杂志上,分析了139 681名女性的数据,这些人都登记参加了妇女健康启动项目(Women's Health Initiative)—一项长期跟踪调查绝经后女性的国家级研究项目。


在这项研究当中,研究人员很可能以一个假设开始,那就是母乳喂养给母亲带来了健康上的好处,结果他发现了与他的假设相一致的证据。但是让我们来看看其他不同的,或者说替代原因,同样可以支持这个研究发现。


(1)哺乳的女性可能只是平均而言比那些没有哺乳过的女性过着更为健康的生活。比如,她们可能比那些没有哺乳的女性锻炼得更多,或者吃得更为多样化一点。

(2)选择不用母乳喂养孩子的女性可能在外工作更长的时间,可能因此引起更大的生活压力,这样会带来更多的健康问题。

(3)女性拒绝母乳喂养的原因也可能是她们本身比那些选择母乳喂养的女性有更多的健康问题。比如,那些服药的母亲或抽烟的母亲就可能会担心到母乳喂养的安全问题。


得到的教训


(1)很多类型的事件都可以通过各种相互替代的原因来加以解释。

(2)专家可以检查同一个证据而发现不同的原因对其加以解释。

(3)大部分持论者只给你那些他们喜欢的原因,独立思考的读者或者听众必须自己找出替代原因。

(4)想出替代原因是个创造性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这类证据不会是一目了然的。

(5)最后,特定因果断言的确定性和言之成理的替代原因的数量正好成反比。因此,找到多个替代原因可以让批判性思考的人真正变得理智而谦逊。

 

 

好书共读-进阶.jpg
08

今天你读书了吗?

今天阅读后你收获了什么?

又想要有怎样的进步?

建议将自己的阅读心得分享至下方【随笔区】

想要提高看书效率?

加入我们,成为好书共读进阶成员。

每周分享一份思考后写下的200字读书笔记

坚持必有进步,期待遇见更好的你。


The more you read, the more chance 


本期主播:蓝色百合


TIM图片20170803152448.jpg


培养有情怀的人,让知识拥有生命的温度!


个人简介:躬耕教育园地29载的特级教师

个人微信:lily

52
学会提问(原书第10版)
作者:(美)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译者:吴礼敬
热门随笔
show pop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