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2017-06-23 21:00:00
今日领读要点:孩子乐于看到父母相爱,而不是都到他这里来争夺爱。如果父母相爱,孩子就会安心地去做一个快乐的孩子,而不是把自己妄想成是异性父母的成年配偶,去做一些和他这个年龄段非常不相符的事情。
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16:04

3.gif

 

亲爱的好书共读栏目书友们,很高兴遇见你。

昨天我们了解了夫妻关系位于家庭的核心是健康家庭的第一定律。

下面开始今天的共读:《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的第1至4节。

本次推荐阅读时间为20分钟左右,覆盖原书的第58页到第96页。


 

01

妈妈是婴儿的镜子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我们的镜子。你看着它们时,你也在它们的镜面上留下了镜像,由此你也可以看到自己。

 

反之也一样,你看着一个事物的那一刻,那个事物也因你的注目而得以存在。

 

妈妈,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一面镜子。生命的最早期,妈妈注目着婴儿,婴儿就从这面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存在。

 

若妈妈的注目一直在,婴儿就会感觉自己一直存在。若注目时,妈妈与婴儿有共鸣,且带着接纳与喜悦,婴儿就感觉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好妈妈的镜子从不吝于对婴儿打开。

 

有时,妈妈这面镜子总是没有光的,它不能注目婴儿,于是,婴儿就觉得,自己是不存在的。

若这面镜子偶尔才会打开一下,婴儿会在这一片刻形成一定的自我感,但是破碎的。

 

妈妈这面镜子的打开若很少,而且打开时都是儿童在极力讨好魔镜,就易导致一个结果:一个人对别人的反应极度在意。

 

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在小说《人间失格》中写道,“别人寥寥数语的责备,对我如晴天霹雳。”

 

有来访者说,别人随便一个批评,他都觉得自己瞬间破碎。

 

另一位来访者的意象是,一个小球在追着一个大球转,小球一刻都不敢放松,生怕一不留意,大球就不见了。大球就是他的妈妈,而小球就是他自己。

 

这三个故事,都显示,一个人之所以对别人的反应极度在意,都是因为,对方好的反应,会让他有短暂的存在感,对方坏的反应,会让他的存在感瞬间崩毁。

 

一个人太脆弱,很少是宠出来的,而多是幼时没被看见。一出坏孩子,我们社会最容易找到的理由是,这个孩子被宠坏了,他的父母对他太溺爱了。可真实的理由却常常是,父母根本看不到他。

 

在中国,常见情形是,妈妈这面魔镜是否打开,关键是,儿童能否让魔镜高兴,因中国的妈妈第一缺乏尊重孩子感受的意识,第二即便有这一意识,但因与自己的感受缺乏链接,而难以给孩子的感受以确认,这一确认,必须是身体对身体,心对心,而不是头脑对头脑,语言对语言。

 

当然,若没有身体与心的呼应,头脑与语言的承认,如果有,也远比没有好。

 

所以,若一位妈妈想让你的孩子心理健康,在他婴幼儿时,多和他互动,看到他,并带着喜悦,是至关重要的。

 

不过,与孝道形成的悖论是,一旦孩子得到的爱足够了,形成了一个健康的自我,他就不会去顺着父母的意思了。顺父母意的最佳前提是,孩子缺乏存在感,他的价值感都有赖于父母乃至社会的认可。

 

相反,有健康自我的人,他会很爱父母,但他做事情,首先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而不是服从父母的语言。



02

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

 


成为你自己!为我的书签名时,我常给读者朋友留下这句话。成为自己的人,也即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者”,他发现他们具有许多优点,如:

 

宽容而又嫉恶如仇;

悦纳自己的一切体验;

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情绪为中心;

超然独立的性格,不迷信权威;

没有审美疲劳;

能容忍模糊状态,具高度的创造力;

……


那么,一个儿童能不能成为自己呢?我常讲一个主题为《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的讲座,其核心观点就是,父母不要试图扮演孩子的决定者的角色,而应该给予孩子独立探索的自由,那样即便幼小的孩子也一样是一个“成为自己的人”。

 

喜欢使用奖罚手段的父母和老师,都是渴望控制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成长变化,那样孩子就是他们意志的结果,就是他们的作品。但依照摩门教的传说,这就是行使撒旦之事。

 

国内知名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写了《爱和自由》一书,大致的观点是,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孩子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爱与自由,缺一不可,而如果他既获得了充分的爱,又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他就会一开始就是一个“成为自己的人”,而最终也势必会成为一个自我实现者。

 


03

分离是我们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我们的一生,就是不断分离的一生。

 

呱呱落地的那一瞬间前,一个初生婴儿已遭遇过了第一个无比痛苦的分离,与妈妈的身体分离。

 

但婴儿一开始仍以为妈妈和自己是一体的,饿了,妈妈会给他吃的,冷了,妈妈会把他紧紧抱在怀里……尽职的妈妈无比敏感,真正是感他所感想他所想,他需要什么,妈妈就在第一时间满足他什么。

 

但很快,婴儿意识到自己与妈妈是两个人,这个心理上的分离比分娩过程还要痛苦。幼儿们发现,自己无法指挥这个世界,甚至也无法指挥妈妈,于是不断地哇哇大哭。

 

慢慢地,他们开始接受“妈妈是妈妈我是我”的概念。但是,他们仍然无法接受妈妈会离开自己,去工作、去学习、去……这些事实。与妈妈和其他重要亲人的每一次分离都是痛苦的,每一次都让幼儿们担心自己被抛弃。

 

接下来,他们不得不在没有妈妈和亲人陪伴的情况下独自闯世界了,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幼儿园小班开学时,第一次彻底离开家的孩子们总是哭成一片。哭是因为心疼,因为分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疼。

 

再接下来,还有小学、初中、高中……最后,我们彻底离开家。再以后,我们开始组建自己的家。再以后,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们要亲自教他们体验分离、学会分离。

 

无论分离有多疼,我们必须这样做,因为——分离和爱同等重要,它们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主题,它们一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拒绝分离,就等于拒绝成长。”咨询师荣伟玲说,“再亲密的两个人,也是两个人。如果不懂分离,那么,两个关系亲密的人就会黏在一起,而这是很多人生悲剧的深层原因。”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 则称,懂得分离的爱才是“真爱”。因为父母必须主动与孩子分离,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人格成长,并让他最终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亲子关系如此,师生关系、情侣关系等亲密关系也莫不如此。

 

在处理分离上,会出现三种结果:

 

第一,成熟分离。

一边给予爱,一边坚定地告诉孩子或亲人,你是你,我是我。这样一来,关系仍然亲密,但关系中的两个人都拥有独立而健康的人格。


第二,拒绝分离。

这样的关系不一定亲密,可能还非常恶劣,但关系中的两个人必然会黏在一起,仿佛在演爱与恨的双簧戏。


第三,单纯分离。

虽然名义上是亲人,但拒绝爱与亲密。如果两人都是成人,这种关系很难维系,如果是亲子关系,那么孩子会遭到难以挽回的伤害。没有分离,孩子不能成人,没有爱,孩子一样不能长大。

 


04

男孩归爸爸,女孩归妈妈

 


让一个男孩成为男人,让一个女孩成为女人,这是正常的父母的自然期望。要实现这个

目标,3~6岁是关键期。

 

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3~6岁是“俄狄浦斯期”。通俗的说法就是,男孩会出现恋母倾向且嫉妒父亲,女孩会出现恋父倾向且嫉妒母亲,他们都期望取代同性的父母而与异性的父母建立唯一的关系。

 

“要顺利地度过俄狄浦斯期,关键是夫妻关系要和谐而平衡。”咨询师胡慎之说,“父母都爱孩子,但他们同时又深深相爱,他们不会因为爱孩子而忽略对配偶的爱。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懂得,尽管异性父母如此爱他,但强大的同性父母才是异性父母最好的伴侣,而他不过是个孩子。于是,他们会安心地做孩子,享受强大的父母给他们的爱,同时,他们努力向同性父母靠拢,知道只有变得像同性父母一样,才能赢得异性父母更多的爱。”

 

他强调说:“这种心理转变,是男孩成为男人和女孩成为女人的基本动力。”

 

胡慎之说,3岁前,孩子没有性别意识。一般情况下,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与妈妈的关系最亲密。但从3岁左右开始,孩子有了性别意识,会越来越渴望与异性父母亲密,在约5岁的时候,这一愿望达到顶峰。如果父母的关系稳定而和谐,那么孩子这种欲亲近异性父母的渴望就会逐渐下降,并最终表现得与同性父母更亲近。

 

男孩要归父亲,女孩要归母亲,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对此概括说,他们应该先向异性父母靠拢,并从这一关系中吸纳异性的力量,体会到自己对异性的吸引力,同时体验到异性对他的吸引力。然后,男孩回到男性的世界,成为一个男人,女孩回到女性的世界,成为一个女人。只有这样,他们的心理才更健康,而这个世界,也才更和谐。

 

并且,海灵格强调,“在一个家庭中,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有优先权”,做父母的切不可为了‘爱孩子’而忽略配偶。实际上,孩子乐于看到父母相爱,而不是都到他这里来争夺爱。如果父母相爱,孩子就会安心地去做一个快乐的孩子,而不是把自己妄想成是异性父母的成年配偶,去做一些和他这个年龄段非常不相符的事情。

 




好书共读进入30天共读计划.gif


今天的共读就到这儿了。

通过本次阅读,你收获了什么?

建议大家将自己的阅读心得分享至【随笔区】
与3600万书友交流心得 碰撞思想,共同进步! 
我们明天见,晚安。


本期主播

颖颖

人美声音甜。

20160618211606_UayGkx.gif

117
为何家会伤人
作者:武志红
热门随笔
show pop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