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问题,大人先自省
2017-06-25 20:30:00
今日领读要点:成熟的父母不会在第一时间去处理孩子的问题,他们会先处理孩子的感受。
孩子有问题,大人先自省
11:49

5.gif


亲爱的好书共读栏目书友们,很高兴遇见你。

昨天我们谈到了溺爱的三个心理真相:溺爱实际是父母对自己“内心小孩”的宠爱,溺爱等于过度地阻碍,溺爱会降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下面开始今天的共读:《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的第8至12节。

本次推荐阅读时间为20分钟左右,覆盖原书的第123页到第157页。



1


孩子长大了,会渴望独立空间,渴望伸展自己的手脚,尝试自己的力量。这是一个生命成长的必然规律。


但是,很多家长意识不到着一点,在他们心中,孩子就是永远不懂事的小孩,永远不知道怎么做事的小孩,他们得时时刻刻为孩子一切事情操心。于是,孩子哪怕都20岁了,他们还像对待一个2岁的孩子一样对待他。


并且,尽管他们意识到,自己这样做,似乎只能令孩子变得越来越糟糕,但他们仍然无法放下自己密不透风的“爱”的风格。


这是因为,这种爱的背后,其实有一种恐慌:一些家长无法忍受孩子的独立倾向,无法忍受与孩子分离的规律。


青春期的孩子有一对矛盾的心理冲突:脱离对父母等亲人的心理依赖,走向独立的自己。前者意味着丧失,是辞旧;后者意味着获得,是迎新。在这对矛盾当中,如果后者占据了主要地位,那么尽管不断地有莫名的忧伤袭来,我们仍然会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整体上是积极的、阳光的。相反,如果前者占据了主要地位,抑郁情绪就会成为我们的主导情绪。但问题是,我们的文化中,不鼓励孩子的独立性。


“我们的文化,喜欢好孩子。”胡慎之说,“经典的好孩子,在家里听父母的话,依赖父母,在学校听老师的话,依赖老师。这样一来,这个孩子的独立空间就会受到挤压,他会觉得自己不是为自己而活,于是就缺乏动力。他可能会出色地完成老师和家长交给他的任务,但他却表现得比较麻木,对很多事情都缺乏欲望和追求,这也是抑郁的一种体现。”


我平均每天会收到十多封信,而这些信中有1/3是中学生写来的,其中说得最多的句式是“为了(担心)父母……”,而相当地缺乏“我想(要)……”这样的句式,比较典型的句式是“如果不是为了(担心)父母,我早不上学了”。


对此,我的理解是,他们觉得,自己的人生不是自己的,而是父母的,他们是在为父母而活,他们学习、生活的动力来自父母的压力。


如果他们是“坏孩子”,他们就会走上叛逆之路,不理会父母的压力,甚至和父母对着干,父母让他们向东,他们非向西。这种“叛逆”,其实是青少年在争取自己的独立空间,试图成为他自己。


那些过于好的“好孩子”,他们的父母控制欲望太强,一直让孩子按照他们的安排来学习和生活,而根本没有给孩子独立的空间,甚至严格抑制孩子的“叛逆”。这样的话,这些好孩子的青春期就没有一个正常的“叛逆期”。这会造成两个恶果:孩子的叛逆期推迟或者孩子缺乏激情,没有生命力。



2


每个人都孤独,而打破孤独的唯一答案是,能与其他人或其他事物构建真切的链接。


感情链接,是最真切的链接之一。但中国人羞于谈感情——其实是内心对爱绝望,结果是,父母不能与孩子进行流畅的情感交流,而只能进行语言层面的交流。


语言层面的交流即思维层面的交流,也即头脑层面。身、心与脑三者中,头脑层面的交流最靠不住。《圣经》中写道,人类齐心协力想造一个通天塔,上帝为破坏他们的努力,教他们学会说话,但学会说话后,他们便起了争执,通天塔就修不下去了。这个故事的寓意是,没有语言,人能通心,从而可以建立真正的链接,于是齐心协力,但有了语言,语言就隔断了心,人们都以为自己的语言是正确的,因而起了争执。


简单来说,执着于头脑层面的链接,其结果是,你要符合我头脑的想象,你要和我语言要求你的一模一样。


中国父母夸孩子时,基本都会用到这个词——听话。究其原因,是因为不强调感情的中国人,既缺乏心灵层面的链接能力,也不习惯身体的碰触,而只是追求干巴巴的语言链接。


父母的力量远强过孩子,于是语言层面的链接,很容易就成为,父母发出语言的指令,而孩子要遵从父母的语言。这就是听话。


然而,若有情感方面的链接,我们就会觉得,听话不重要,因为不管你是否听话,我都能感觉到和你在一起,我知道你爱我我爱你就可以了,你走你自己的路,我祝福你。无论你走到哪里,我都感觉到你在我心中。


3


很多时候,我们向别人倒苦水时,其实只是想找个人说说话,并不是去寻求那个人的帮助。


如果那个人只是倾听,并表达出对我们的理解,这就够了。但假如那个人连珠炮似的给我们提出一系列建议,那么不管那些建议多么好,我们都会觉得孤独,甚至还有受伤害的感觉,于是不想再继续这个话题。


孩子们也一样。发生问题,你不要和他们一样也变成孩子,和他们一起急。相反,做父母的应该静下心来,耐心地和孩子进行沟通,先理解他们的感受,然后再和他们一起决定该怎么做。


这两天,一个亲戚给我打电话说,她正上初二的儿子拒绝上学,家长们怎么也劝不动。最后,她百般逼问,儿子才告诉她,他英语成绩很差,英语老师又脾气火暴,经常当着全班人训他,让他觉得很没面子,所以他不想去上学。就因为这点理由就不想去上学?她觉得啼笑皆非,但她已没有办法再说服儿子了,于是打电话给我。


“你有没有对儿子说,老师训你是为了你好。”我问她。


“说过,我知道老师这样做是为了我儿子好。”她说。


这就是问题的来源了。她这样说中规中矩,看上去很符合道理,但这势必会让她儿子觉得不被理解,于是变得更固执。


这种说法是我们的习惯,但却是对孩子的严重不尊重。如果撇开习俗,只看问题本身,那么在这件事情上,显然是老师不对,他自以为可以用当众训斥的方法给这个孩子施加压力,从而逼他努力学习,但实际上他这种做法只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最终让他产生了强烈的厌学情绪。


最后,由我给她儿子打了一个不到十分钟的电话,让他先说了一遍老师是如何训斥他的。然后,我对他说,你英语不好,这是你的问题,但他发脾气,那是他的问题。仅就发脾气这件事上,并不是你不对,而是他不对,你不必因此而自责……


我说完了这番话后,他很快就对我说:“我知道了,我去上学。”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 说:“当孩子确实有错误需要纠正时,充满慈爱的父母通常会采取很坦诚的办法,询问原因,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关爱和理解,同时体会孩子的感受。最后,才利用恰当的时机,乘孩子自然地想倾听时才给他们讲道理。”


换句话说,成熟的父母不会在第一时间去处理孩子的问题,他们会先处理孩子的感受。



好书共读进入30天共读计划.gif

今天的共读就到这儿了。

通过本次阅读,你收获了什么?

建议大家将自己的阅读心得分享至【随笔区】
与3600万书友交流心得 碰撞思想,共同进步! 
我们明天见,晚安。


本期主播

颖颖

人美声音甜。

20160618211606_UayGkx.gif

149
为何家会伤人
作者:武志红
热门随笔
show pop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