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等于被感知
2017-06-29 20:00:00
今日领读要点:是创造性,而不是其他,让个体觉得生活是有意义的。顺从带给个体一种无用感,并让个体产生诸如没有什么事情是重要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等想法。创造性的生活是一种健康状态,顺从对生活来说是疾病的基础。
存在等于被感知
13:28

9.gif

 

亲爱的好书共读栏目书友们,很高兴遇见你。

昨天我们谈到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也是孩子的人格和情商的基石,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高质量的爱。

下面开始今天的共读:《中国式家庭》的第1节至第5节。

本次推荐阅读时间为20分钟左右,覆盖原书的第246页到第290页。



1

 存在等于被感知


存在等于被感知。美国心理学家莱因如是说。

 

这个定义的意思是,我的感受被你感知到,我才发现自己原来是这般存在着。简单说来,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他的感受被另一个人看到。

 

我们说,一些人有清晰的自我,他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另一些人没有清晰的自我,很在意别人的评价。

 

实际上,我们都很在乎别人如何看自己。区别仅仅在于,有清晰自我的人,是投胎技术好,有好的父母,特别是好的妈妈。你的感受被好的妈妈感知到了,于是就有了存在感,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所谓了自我。没有清晰自我的人,是没有实现这一步,所以他毕生都在用直接或扭曲的方式追求被别人看到。

 

心理咨询的价值,也在于来访者的感受被看到。

 

不过,评价不是看到。看到,必须是心对心,感受对感受,是心灵的呼应,而不是头脑对心,更不是药物对心。虽然药物会作用于你因渴望感受被看到而不得、而恐惧、而绝望、而愤怒等种种感受,但因它看不到,所以它治标不治本。

 

存在=被感知。相应的,不存在感,就源自于感受没被感知。这有多种方式,常见有三种:忽视、双重矛盾、僵尸化。

 

忽视很简单,最初就是妈妈或最关键的抚养者,没有精力或没有兴趣看到,或没有能力看到你。要么你在婴幼儿时总是孤独,要么是那个你在乎的人尽管在你身边,但她只有头脑没有身体没有心,甚至连头脑都没有,所以看见一样没有发生。

 

极端忽视,会导致极端的不存在感,它集中体现为一种致命的羞耻感——生而为人,对不起。从来没有被爱看见,于是存在本身就是错误。

 

再谈谈双重矛盾。


莱因则将双重矛盾称为双重束缚,准确的表达是,表面上,父母或亲人希望你做A,但你真做了,他们不高兴。内心里,他们其实是希望你做-A,但你若做了-A,他们甚至更不高兴。


譬如,妈妈张开双臂欢迎你,你扑上去,但你感觉到她分明在推开你。若你不扑上去,她会斥责你。


双重矛盾的源头,是一个人内心的分裂,也即意识与潜意识的分裂。

 

双重矛盾会给其他人造成极大困扰,特别是孩子与配偶。孩子对事物本来有准确的感觉,他感觉到事情的真相是-A,但既不会被父母确认,也不会被外人确认,父母和外人都说,事情明明是A吗!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如,很多人在社会上是一个无可指摘的好人,但在家里,是一个暴君。但别人见到你都说,啊,你爸妈啊,他们可真是好人啊,你真幸福啊。但你真实的感受是无比痛苦。

 

僵尸化,意思是,父母希望你一动都不要动,你的活力仅体现在执行父母的意志上。他们希望你只是他们手脚的延伸,而不要有任何自由意志。

 

之所以如此,是因父母有可怕的不安感,他们要掌控一切,任何一个小小的失控,都会让他们觉得掉入了深渊,所以他们要不惜一切来打压你的自由意志,将你推向僵尸境地。

 

忽视、双重束缚和僵尸化,以及其他破坏你的感受的招数,在父母与孩子关系,在婚恋关系,在工作中,在社会中乃至在一切人类所在之处,都可能存在,效果都是在破坏一个人对自己感受的信任。这些招数很复杂,而你的招数可以很简单--信任你的感觉。

 


2

 真自我与假自我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克特提出了真自我与假自我的概念。这首先在与妈妈的关系中形成,而后扩展到其他所有关系中。

 

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自己的感受而构建;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先围绕着妈妈的感受而构建。

后者的悲哀是,他自动地寻求别人的感受,并围着别人的感受转,他为别人而活。

 

英国另一心理学家莱恩则说,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身体和他的自我是一起的。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身体和别人的自我在一起。结果是,有假自我者,他的身体与他的自我分离,而在寻求与别人的自我结合,更容易被别人的自我所驱动,而不是被自己的自我所驱动。

 

怀有美好理想或纯净精神的人,一定要问问,你的身体在哪里?若所谓的纯净精神不能和你的身体合一,而只存在于你或一两知己知道的幽静之处,那么答案很可能是,你活在虚假中。

 

一直记得一段很有智慧的话:


人生由几百、几千乃至几万个大大小小的选择构成,等你老了,回顾一生的时候,你发现最亏待的,恰恰是你自己,那你这一生,就白活了。


这是存在主义哲学式的话语,莱恩也是一位存在主义心理学家,而存在主义一直强调这样的人生哲学:

我选择,我自由,我存在。


愿你从现在开始,从那些看似琐碎的时刻开始,活出你自己。




3

 爱与自由


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爱与自由。


爱,这个含混的词,大家都能接受。毕竟,太多父母觉得,自己怎么对孩子都是爱。

 

爱是什么?爱存在吗?


每个人都会思考这个问题,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 甚至说:所有的爱都是不可能的。他的意思是,你要放下渴求绝对之爱,你才能看到真实的爱存在。

 

在这个问题上,温尼科特给出的答案是母亲与婴儿的心灵感应,而我最喜欢的说法,是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的“我与你”。布伯说,当我在关系中放下了所有的期待和设想,不再将你视为我的目标或实现目标的对象,我就可能在某一瞬间与全然的“你”相遇。

 

不过,马丁·布伯说的“你”,是上帝。他的意思是,若我突破“我”这个概念的框架,即可能在某一瞬间,我的神性与你的神性相遇,从而构建了“我与你”的关系。

 

若没有爱,原始的生命能量,会被视为可怕的魔鬼,但若有爱,原始生命能量被照亮,那么,这就是生命本身。

 

可自由呢?每当我讲课时讲到要给孩子自由,总有人问我,那孩子要杀人放火怎么办?


这并非是对我的质疑,而是这些大人真的焦虑,若给孩子自由,孩子就会做出破坏性的事情。


这是怎么回事?

 

简单的说,可以理解为,问这个问题的人,他们内在有一个充满破坏欲望的小孩,他们一直花力气控制这个内在小孩,而一旦放开控制,他们就担心这个内在小孩驱动自己做很多可怕的事情,如杀人放火。

 

在我的感觉里,我们的文化,太大的部分是用来对抗可怕的本能的。面对自由,家长问,那是不是说,他杀人放火也可以?他们并不是在质问我,而是出自焦虑。我的理解是,他们内心藏着一个可怕的内在小孩,他们必须形成一套难以觉知的自我系统,来压制原始活力。一说到自由,他们就会想到要释放这个内在小孩,这让他们害怕。

 

原始的生命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比多,而温尼科特则称为活力。力比多一词非常有力,而且有一种原始的感觉,但活力一词更能说明问题。

 

温尼科特认为,若有一个高质量的母子关系,儿童的活力会被接纳,于是得以伸展。儿童认识到,他的活力不会伤害关系,不会被母亲所讨厌,相反是促进母子关系的。于是,他就不必压抑自己活力,他的行为,都是很自然地出自他内心,都是自发性的,而不是让妈妈高兴。并且,孩子深信,他自发性的行为,是有益于关系的,所以就能以人性化的方式呈现。

 

相反,若母子关系缺乏质量,特别是妈妈不能接纳孩子的活力,看不到孩子的感受,而希望孩子顺从自己。那么,孩子的活力,或者说,生命能量之流,就被阻断了。孩子发现,他的活力,会伤害与母亲的关系,那么,他会发明种种策略来压制自己的活力。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说过:“是创造性,而不是其他,让个体觉得生活是有意义的。顺从带给个体一种无用感,并让个体产生诸如没有什么事情是重要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等想法。创造性的生活是一种健康状态,顺从对生活来说是疾病的基础。”

 


好书共读进入30天共读计划.gif

今天的共读就到这儿了。

通过本次阅读,你收获了什么?

建议大家将自己的阅读心得分享至【随笔区】
与3600万书友交流心得 碰撞思想,共同进步! 
我们明天见,晚安。


本期主播

颖颖

人美声音甜。

20160618211606_UayGkx.gif

81
为何家会伤人
作者:武志红
热门随笔
show pop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