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高质量的爱
2017-06-28 20:00:00
今日领读要点:当父母的关系出现问题时,孩子会伤害自己,目的是拯救父母的关系。但做父母的,会因为不理解这种行为而斥责孩子干了坏事。结果,孩子自己伤害了自己后,再一次被父母伤害。
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高质量的爱
14:56

8.gif

 

亲爱的好书共读栏目书友们,很高兴遇见你。

昨天我们说到了关于高考的一些事,人生应有整体观,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

下面开始今天的共读:《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的第9节至第12节。

本次推荐阅读时间为20分钟左右,覆盖原书的第221页到第245页。


 


1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也是孩子的人格和情商的基石,这比知识更重要。

 

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说:“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

 

这句话中所谓的客体关系,指我们心理中内化的“我与重要亲人的关系”。“我”是主体,而重要的亲人是客体,这个关系就被称为客体关系。

 

一般而言,最重要的客体就是父母,而这个客体关系,主要是指一个人内化的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它基本在一个人5岁前完成。

 

这个客体关系有三个部分:“内在的我”、“内在的爸爸”和“内在的妈妈”。它们之间关系的性质,决定着我们长大后与其他人交往的方式。如果童年时,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比较健康,那么我们长大后与别人相处时也会比较健康。如果童年时,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不正常,那么我们长大后就难以与别人健康相处。   

 

做父母的,总想着要“教育”儿女,培养儿女的素质和能力。但实际上,在儿女年龄比较小的时候,远比这一点更重要的是他们与儿女的关系。这种关系会被儿女内化到他们内心深处,不仅成为他们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也会成为他们情商的基础。很多没有得到很好的学校教育的孩子,长大后却能屡屡突破各种限制,最终获得事业和家庭上的成功,其主要原因是在他们童年时,父母与他们的关系非常健康。

 

一个朋友,富有而优秀,她也希望自己的儿子比自己更争气,于是给了孩子蛮多压力。但前不久突然查出,二十多岁的孩子竟然已患有癌症,她很崩溃,一下子觉得富有和优秀没有了任何意义,怪自己这么多年给了孩子太多压力,并想,要是一开始没给孩子压力多好,那样他就不会过得那么压抑了,或许也就不会得癌症了。要是能再次选择,孩子哪怕只是平庸但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多好。


其实,这个想法也是伪命题,并非是世界的这一边是优秀而高压力,另一边是平庸而轻松。实际上,真正的轻松总是伴随着能力的解放,那会带来真正的优秀。

 

我们社会的大人们,好像普遍都不明白这一点,和家长与老师们探讨所谓的教育时,他们普遍抱有一个成见:要么是孩子在巨大压力下成为卓越人才,要么是孩子终日无所事事而成为庸才。

 

这个成见很值得探讨一下。最近,我正在看荷兰心理学家罗伊·马丁纳 的一本好书《改变,从心开始》。在书中,马丁纳讲到,快乐有三个层次:竞争式的快乐、条件式的快乐和无条件的快乐。

 

我们社会的教育体系,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其实都停留在了竞争式的快乐这一层面。

 

所谓竞争式的快乐,即一定得我比你强,这样才快乐,否则就痛苦。比方说自己孩子考上中山大学,这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很值得开心,但你一听说别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北京大学,你的快乐一下子消散了,转而恨自己的孩子为啥就不如人家孩子争气。

 

所谓条件式的快乐,马丁纳说,这里面去除掉了竞争的成分,这是很客观的快乐,你要一个条件,只要这个条件得以满足,你就会很快乐。譬如你的愿望是挣到多少钱以获得经济上的自由,当这个愿望实现后,你很快乐,而不会沉浸在比尔·盖茨比我有钱多了的痛苦中,这就是条件式的快乐。

 

第三个层面无条件的快乐,马丁纳称为“至乐”,处于这一层面的人,不需要外界的任何条件,就能感觉到快乐与祥和。这是很美好的状态,他写道:


毫无条件地生活,就是接受自己是个可能犯错的血肉凡躯,并欢迎改变、死亡和受苦。处在至乐中,无论不舒服或愉悦,我们都欣然接受;我们不执著于结果,而能享受和体验充实的人生,我们对于沿途的幸福安适与种种经验充满了感恩之心,而能心平气和地对待他人和自己。

⋯⋯

第三个层面的快乐,并不容易活出。尽管有些父母能够给予孩子一些无条件的爱,但整体上,几乎没有谁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如此丰厚的馈赠,从小就彻底沉浸在无条件的至乐中。想获得这种快乐,我们都需要自己去学习。

 

可以说,孩子本身可以因为一切事情而快乐,他们对身边的一切都抱有一种天然的好奇心,如果没有受到干扰,孩子能够专注地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这种专注本身就是一种至乐。

但长大了,我们好像都忘记了那些简单的快乐,我们最后只剩下了一种快乐——人群中的快乐。尤其是,在人群中我要成为最被赞许的,否则我就不快乐。

 

条件式的快乐和至乐能点燃我们的生命,让我们觉得不虚此生,但假若只剩下竞争式的快乐时,那么你会时时感觉身处地狱中。

 

更要命的是,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是大人们在享受竞争式的快乐,而孩子是他们实现自己这一最低层次快乐的工具,他们美好的生命,就消耗在如此没有意义的事情中。

 

最近,多个高中生都对我说,武老师,我非常地排斥高考,我讨厌高考中藏着的那种味道,好像这是天底下唯一重要的事情,好像我生命的意义就唯一体现在这里。

 

他们的生命当然远不止此。

 

假若自己生命的意义就是给别人提供竞争式的快乐,那就会产生巨大的无意义感。

 

那个富有而优秀的家长,她宁愿在健康和优秀之间为孩子选择健康。但我想说,如果家长一开始就选择保护孩子,免于目前教育体系的伤害,那么他们最终会发现,他们收获的并非是平庸,而是孩子的才能得以巨大解放,并且孩子的生命一直处于快乐之中。

 

家长不能指望老师或教育体系先发生改变,家长若真爱自己的孩子,需要发挥自己的勇气与智慧,与“一切为了大人”的变态做法抗衡。

 

家长是最容易打破这个绞杀孩子的链条的,你可以对孩子说,孩子,请享受生命,从现在开始,而不必非得等考上北大清华开始。

 


2

 

最初,我们都是极其自恋的,于是,周围发生的好的事情,我们认为是自己导致的,发生的坏的事情,我们也往自己身上揽。

 

好的父母,会用爱和耐心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我们该负责的,什么是不该我们负责。由此,我们慢慢走出这种自恋。

 

但是,假若父母说,是的,那些所有的坏事情,的确就是你导致的,这个孩子就无法走出坏的自恋。


不幸的是,这样的父母并不罕见,很多父母对无辜的孩子发了一通脾气后会理直气壮地说,这一切都是你的错!

 

有太多的案例说明,当父母无端辱骂儿女,并斥责儿女应为他们的失败、苦恼、愤怒和失控等负责时,他们总是会成功的。

 

他们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当每一个人还是孩子的时候,他必定是非常自恋的,他认为是自己导致了周围的一切,自己应该为这一切负责。

 

譬如,一个女孩3岁时,爸爸妈妈离婚了,她会以为,是自己不好,所以爸爸妈妈才离婚。相应的,如果身边发生了好事,小孩子也一样会天真以为,是自己导致了这种好事的发生。


这种好事坏事都往自己身上揽的特点是天生的,所有孩子都这样。不过,好的父母会帮助孩子明白,什么事情真是他导致的,而什么事情不需要他负责。但糟糕的父母则相反,糟糕的父母喜欢推卸责任,既自恋又弱小的孩子无疑是推卸责任的最佳对象。

 

所以,如果你的父母是好的,我们会逐渐地走出自恋,但如果碰上喜欢推卸责任的父母,我们就难以走出这种自恋的陷阱,等成年之后仍然会习惯性地以为,的确是自己不好。

 

“当父母的关系出现问题时,孩子会伤害自己,目的是拯救父母的关系。”心理医生李凌说,“但做父母的,会因为不理解这种行为而斥责孩子干了坏事。结果,孩子自己伤害了自己后,再一次被父母伤害。”

 

如果父母关系出了问题,作为孩子,他们最好是尊重父母直面他们自己的问题,而诱惑父母无视或扭曲问题,对整个家庭并无益处。当然,幼小的孩子是无法自己学会这一点的,但做父母的可以和孩子认真地做沟通,告诉他:他们理解他的爱,但同时希望他尊重他们自己的问题。并且,无论他们怎么处理自己的关系,他们仍然会一如既往地爱他。

 

对孩子的自我牺牲精神,海灵格描述说:


孩子们的爱是无限的……通过受苦而和自己的父母联结在一起,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如果一个母亲情绪低落,她的女儿会情绪低落。如果一个父亲酗酒,孩子也会不由自主地用某种方式模仿父亲的遭遇,可能会在生活中处处失败。但是,成熟的爱要求孩子逐渐地放弃幼稚盲目的爱,学会像成人那样去爱。成熟的爱要求孩子们从家庭的牵连中释放自己,不再重复那些有害的事情。那么,他们就能实现父母对自己深层的期待与希望。孩子越好,父母也越好。



好书共读进入30天共读计划.gif


今天的共读就到这儿了。

通过本次阅读,你收获了什么?

建议大家将自己的阅读心得分享至【随笔区】
与3600万书友交流心得 碰撞思想,共同进步! 
我们明天见,晚安。



本期主播

颖颖

人美声音甜。

20160618211606_UayGkx.gif

88
为何家会伤人
作者:武志红
热门随笔
show pop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