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黑暗里,一盏一盏的灯
2018-05-20 20:00:00
今日领读要点:人生的路,每个人就兀自向前走,每个人自求多福。
书,是黑暗里,一盏一盏的灯
12:49

编辑  |  博库小书

播  |  留白时光

音频.gif

9.gif

「 这 是 好 书 共 读 陪 你 共 读 的 第 54本 书 」


亲爱的好书共读栏目书友们,很高兴遇见你。



新版好书共读已上线

晚安故事 | 精品领读 | 每日听书

每晚20点,伴你共读好书

别忘了在随笔区写下读书心得哦



周国平说:“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我们排除做学问很实际的目的,读书就是我在吸取营养,把自己丰富起来。我自己感觉,读书最愉快的是什么时候,是你突然发现“我也有这个思想”。最快乐的时候是把你本来已经有的,你却不知道的东西唤醒了。”


下面开始今天的共读:《黑暗里,一盏一盏的灯》

本次推荐阅读时间为20分钟左右,覆盖原书的第164页到第167页。

 



黑暗中的灯


人生的路,每个人就兀自向前走,每个人自求多福。


“因为琉璃工房要求读好多书,所以我要离职。”


听说这是最近很多伙伴离职的理由,听后,觉得哑口无言,在这崇尚自我的时代,到底还能说什么?


小时候,家里大人都说,好好念书。


为什么要好好念书?还没有说清楚,人就长大了,学校,好像就成了好好念书的同义字。那么,在学校里好好念书,好像也对“好好念书”这件事,有了交代。


年纪大了,回头想想,学校里到底念了些什么书?回想得起来的,实在不多。


为什么?自己年纪不到,听不懂;其次,有能力说得明白、能说到每个人心里去的老师,难遇。更要命的是,学校,至少在我上学的年代,是个以考试为目的的地方,上学,全是为了考试的手段而已;为了考试,书全拆成了一题一题试题,没有什么和生命攸关的内容,也没有人想知道你的疑惑。


学校为什么不教“爱情”?


今天,回想起来,觉得学校为什么不教“爱情”?


或者,教教大家“死亡”是怎么一回事?如何面对死亡而不害怕?谁答得有条理,谁就可以及格,而不是努力地计算着:鸡兔同笼,计算一百O八条腿,问有几只鸡?几只兔子?毕竟,真实生活里,鸡和兔子很少关在一个笼子,但是,爱情、死亡种种,经常碰得上。


离开了学校,很多人理直气壮地不读书了。理由是生活的现实压力好大,而为了谋生活,工具书成了唯一好像不得不读的书,“如何在三十岁前成功”之类奇怪的书,堆满了书店。


人生的路,每个人就兀自向前走,每个人自求多福。


生活一旦面对抉择,心里甚少可供参考的价值观念,只有诉诸生存本能。活着,也真就只是活着。福气很好的家庭,虽然有时候不见得有什么明明白白的祖庭宝训,但是辈辈“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之类的身教,足以让后生晚辈耳濡目染些智慧,人间行走,不至于惹些惊世骇俗的事端。


然而,时代毕竟进展惊人,一个人要面对的适应问题,夸张一点说,简直是光怪陆离。见过我师祖辈的长者,即使今天,进了公共场所,见有人戴着帽子,必然克制不住地要上前怒训之,要人家摘下帽子而后已。我们当然知道在餐厅戴帽子算什么?还有人戴帽子主持节目呢!这是无关紧要的例子,死不了人。每个人都在每一天学习适应他不了解的情况,但是,严重的问题呢?


譬如,为什么我不快乐?


二OO四年,台湾大学调查十八所小学二千零七十五名四年级学生,结果显示近百分之二十的小学生产生过自杀的念头。


我们看过多少身边的人,因为管理不了情绪,付出扼腕的惨痛代价?莫说别人,每个人检视自己回顾走过的路,都少不了触目惊心的历程。说日子是步步地雷,一不小心,随时粉身碎骨,可能不是小太保的俏皮话。


自己跌跌撞撞地过日子,算自己活该罢了,然而,自己转眼竟也为人父母,眼看小家伙的书包里面的书显然比鸡兔同笼好不到哪里去,上学面临的升学压力也未必改善,很想大声问每一个人:


谁来带领我们过日子?

我不愿这时候说:请多读书。


但是,回想自己一路走来,我觉得最难的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过日子,我说的当然不是物质生活,官能之欲,是一块米糕,还是黑松露,都容易买单。真正难过的是一种“慎独”,是问你独自一人,无论日子如何变化,是不是仍然怡然自得?是不是仍然充实饱满?是不是面对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声音与愤怒”的外在世界,你仍然自有自己的定见?


请读书,尤其是文学。


在时间的长河里,一本一本文学,是一个一个多样的生命的探索,这一个一个的探索,呈现了一种一种的生命面相,无论它呈现的是黑暗,是光明,我觉得给我们一种生命经验的借镜。


我在十三岁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我几乎是不吃不睡地读,完全一个小疯子,因为我突然发现了它是一面镜子,在镜子里的我是卑琐到可怜。突然,我不太关心我是不是一定要有一双当时流行的高跟的小太保马靴。


当然,当你六十岁,回想起《约翰·克利斯朵夫》,你完全是“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的另一番心境。但是,我仍然由衷感激它在我惨绿的年代,给了我一个启发性的视野和生命价值感。


那么,作为琉璃工房伙伴,如果,我们真的相信琉璃工房永远不断创作有益人心的作品,我们不可能只要求“作品”有益人心,推广作品的“人”,是不需要“有益人心”的,或者说推广作品的“人”,只在琉璃工房的艺廊里“有益人心”,回到家里,面对父母、丈夫、子女,“有益人心”难道就像一个公事档案夹一样,是不“把公事带回家”的?


我想我需要再把“有益人心”的观念再澄清一次:


一九九六年,当我正式地强调“有益人心”的价值,是延续着工房创业的“诚意”的价值。在历经一九九六年的种种挫折冲击,琉璃工房仍然不强调利润、竞争等等一般企业的核心目标,是因为我们更坚信我们要过我们自己选择的生活。


那种生活,仍然充满光明和黑暗,仍然有各种苦痛煎熬和欲望的试探;种种疑惑,仍然没有答案。然而,漫漫的黑暗里,我们安静地读书,你终将发现那些围绕着我们萦萦不去的悲痛、欢喜、贪婪、关爱,在无尽的过去,甚至未来,周而复始地发生着。这样地分享着那些经验,是生命最本质、最深邃的学习。


今年是托尔斯泰冥诞百年。如果有人对于时代混乱,对文学如果“边缘化”悲观,应该看看俄国如何冷落这个俄国的巨灵。如果有人对自己的人生伴侣颇有微词,我想应该看看托尔斯泰和苏菲亚夫人的生活。


一定要问为什么读书?

书,是黑暗里,一盏一盏的灯。




觉得文章有益

不妨点赞鼓励

也可分享给身边的书友



本期主播:留白时光


让生命自然而然流淌,活出最真实的自己。

一枚唯美&理想主义者,愿用声音温暖彼此的心灵。


荔枝电台:FM1653983

个人微信:liubai_buyi



16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
作者:余光中//林清玄//白先勇|编者:隐地
热门随笔
show popup